隨著“人工智能+”行動在能源領域的深入推進,電力行業正加速從傳統人工經驗驅動向AI智能決策轉型。技術監督作為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核心環節,其智能化升級已成為行業共識。隨著新能源場站規模擴張,設備復雜度與數據量激增,傳統監督模式面臨響應滯后、標準執行不統一、多源數據融合困難等痛點,亟需通過AI智能體促進監督質效提升。
近期,能研院戰新產業部依托“202503197J基于AI的新能源技術監督管理智能體和設備故障預警技術路徑研究”課題,成功研發“新能源場站技術監督管理Agent智能體”(簡稱“新能源技術監督智能體”)。

風機技術監督Agent(壹號)及新能源技術監督Agent(貳號)
智能體采用 “檢索-增強-生成”(RAG)技術架構,通過意圖解析層(User-Bot交互)、知識檢索層(Bot-VectorDB交互)、推理增強層(Bot-LLM協同)及決策輸出層共四層智能決策體系,實現技術監督的數智化賦能。

新能源技術監督智能體邏輯框架示意圖
所研發的新能源技術監督智能體已實現六大核心功能。規程標準查詢索引:智能體構建了新能源場站技術監督標準知識庫,支持自然語言精準定位標準及規程,實現平均查詢用時下降約60%;試驗報告審查建議:解析各類試驗報告及技術監督聯系單,通過比對標準條款,智能識別數據異常、項目遺漏或結論不準確等問題,并給出修改建議;歷史事故案例檢索:通過案例數據庫,基于語義理解檢索相似案例,為技術人員提供處置方案參考;監督重點指引輔助:基于某場站往年技術監督報告、歷史故障臺賬等,分析并生成該場站技術監督工作的重點建議,提高監督的針對性;輸圖隱患對標排查:上傳現場設備檢查圖片,識別圖像中的隱患及不合規項;技術監督報告生成:將排查結果進行整合,根據上傳的報告模版,生成技術監督報告,提高工作效率。

新能源技術監督智能體功能應用
未來將基于預研階段形成的智能體開發技術路徑,完善不同應用場景的大模型對比尋優、中臺數據的挖掘分析及大算力模塊化部署應用等,進一步提升新能源技術監督智能體的應用效果。(戰新產業部 韓朝兵 李誠信)